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书画收藏

元 方从义《云山秋树图》

发布时间:2023-09-11 19:57:32  来源:收藏之家    采编:老藏  背景:

元 方从义《云山秋树图》

我们看到的这幅《云山秋树图》,小幅立轴,纸本,墨笔。这是元末道士画家方从义的一幅极具特色的没骨山水画。元代有很多画家信奉道教、出身道士,除位居“元季四家”之首的全真派黄公望,还有茅山派张雨、太一派张彦辅等十数人。方从义也是一位方外之人—“正一派”的仙道。

方从义,字无隅,号方壶,又号不芒道人、鬼谷山人、金门羽客,画作落款喜用方方壶。《永乐大典》称:“方壶,海中神山”,《拾遗记·高辛》(晋·王嘉著)中说:“三壶,则海中三山也:一曰方壶,则方丈也;二曰蓬壶,则蓬莱也;三曰瀛壶,则瀛洲也。”据说,方壶山由于形状像壶而得名,是仙人居住的地方。方从义自称方壶子,是自谓乃方壶仙境中一仙也。后来世人根据他的这一喜好称其为方方壶,或者方便起见直接称呼“方壶”。这就是别号方壶的由来。关于“无隅”,《方从义生平事略考》(石建邦著)中指出:“无隅”,出自《道德经》(第四十一章)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……”由于他姓方,《老子》中又有“方面不割”,“最方正,反没有棱角”的意思,方而无隅,倒别有意味,加深了一层意思。再按照“圆而涵万象者谓之壶”(汪克宽《冰壶轩序》)的说法,取号“方壶”与取字“无隅”亦相呼应和联系,从而不难看出道教对老子精华的吸收,及其哲学对方从义的影响。

元 方从义《云山秋树图》

由于方方壶的史料缺乏,其生卒年仍有待考证,他大约活动于公元十四世纪。在《元诗选二集·大痴道人集·方方壶<松嵒萧寺图>》的题诗中,生于南宋咸淳五年(公元1269年)的黄公望称方从义为“方壶老”(“此图此景入天机,谁能仿佛方壶老”),可见方方壶的年龄不会比黄大痴小得太多(有的学者推论方壶生于公元1302年,卒于1393年)。

另据元代书法家鲜于枢(1257年-1302年)《题方方壶苍颉作岁图》诗(《元诗选二集·困学斋集》)可知,方方壶于1302年前已有名气,至明初期还有他的作品存世,由此可知,他可能活到九十多岁或百岁左右。

方方壶虽生于元代,明洪武年间“尚在”,《无声诗史》称其“与高太史棅(名廷礼,号漫士,官至翰林待诏,《永乐大典》编纂者)同时”。根据以上情况,我们推测他应该是元末明初时期之人。

方壶乃江西贵溪人。贵溪位于今江西省东北部,“东连江浙,南控瓯闽”,唐代永泰元年建县,是信江流域重要的城邑。历史上春秋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、三国时期的曹操大将张鲁、明代五朝廉吏徐九思以及深受明世宗宠幸、被封为“真人”、总行天下道教的邵元节(1459年-1539年),都是贵溪人。这里还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,以龙虎山上清宫最为世人瞩目。方方壶早年就出家当道士,归属“正一道”,就居住在龙虎山上清宫。

正一教派,始创于东汉末年张道陵的“正一盟威之道”,时人称为“五斗米道”,南北朝后称“天师道”,在三国曹魏时期从汉中迁至江西龙华山,开设正一宗坛。相传,张天师在此炼丹,“丹成而龙虎现,山因得名”。由此,正一道世居龙虎山,其“天师”(掌门人)自汉代以来均由创始人张道陵的后裔相袭。自元世祖时袭掌江南,明成祖时受封,声势日隆。

由于“正一道”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原因,也为其重要一员的方方壶日后游历大江南北,广交显贵名流提供了有利条件。据记载,其师卒后,方从义便出而游观天下名山,至京师,结交了很多画家,如元四家的黄子久(公望)、吴仲圭(镇);也认识了很多同时代的著名学者,如余阕、高启、危素、童翼、虞集等。由于眼界的开阔,学识的广博,阅历的积累,看的多了,经历的多了,再加上自己的聪慧与执着的追求,以及对艺术的深刻理解,得以在创作上出人头地,成就了“放逸派”一代山水画大家。

方方壶以正一派道士身份和山水画“极潇洒”的艺术成就,让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这位“方外”之人是另眼看待的。当时,京师画家张彦辅,即使是皇亲国戚想要他的画也很难,而得知方方壶至京“未旬日”即将南返时,主动为其画了《圣井山图》相送。对于这位“仙风道骨”的“羽客”,明初著名学者,官至国史编修的唐丹崖(唐肃字虔敬)是这样说的:“(方壶)心与道俱,知与神通,挥洒翰墨之际,千状万态,不假摹拟,浑然天真,而超出乎丹青畦畛之外,非特可以奴隶众史而土苴俗品,虽道亦无乎不寓也!”(《丹崖集·卷五》)。关于唐肃的这段评价,可以从这幅《云山秋树图》中得以窥见和印证,我们将在下面做一肤浅赏析。

除了“弃尘事”,及早地摆脱了人事烦扰,落得洒脱自在,方方壶自己也承认,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修养和阅历。他曾对余阕(字廷心,元代学者,官至翰林修撰)说过:我游历了号称“天下之脊”的太行山和以峰崖险峻著称的居庸、虎北。它们的“雄杰奇丽”,是江南所没有的。天府所藏和王公贵胄的古今名画,我也都有幸欣赏过了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我所想看的,想去的,都如愿以偿了,这些经历、付出和收获已经达到了“慊吾志”、“充吾操”的目的了,并不像“世俗者”那样简单的据为己有、浅尝辄止、“区区而至”。有了这些胸中丘壑,我们对他的“心与道俱”、“知与神通”,就不难理解了。

《云山秋树图》是方方壶一幅典型的而又特殊的“没骨”山水作品,这在他的存世代表作中实为珍贵和难得。我们知道,没骨山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。它的开创者是南朝·梁的杰出画家张僧繇,他与顾恺之、陆探微和被尊为“张僧繇后身”的吴道子,被称为“画家四祖”。张彦远认为顾、陆的画风笔迹周密,而张、吴之妙,在于笔不周而意周,因为他们的画“笔才一二,象已应焉”,由此有了疏、密两种画体风格。张僧繇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就在于:他在顾恺之的基础上,将书法的用笔加以借鉴和运用,丰富了、扩充了中国画的线条表现技法,开创了疏体风格,同时将域外佛教美术题材与技法加以吸收和改造,在中国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。张僧繇的“没骨山水”还突出了青绿山水的运用和造型——青绿山水的初期形态。

关于张僧繇创作没骨山水的最早说法始于南宋楼观,他说:“梁天监中张僧繇,每于缣素上不用墨笔,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,谓之没骨法,驰誉一时”。自此后,没骨山水代有传人,楼观就曾经见有《杨升没骨山水》,并认为杨升在继承张的“没骨”上“能得其秘”;董其昌也见过北宋郭忠恕的没骨山水《越王宫殿》,并详记其“长有三尺余,皆没骨也”;据说宋徽宗赵佶曾画没骨山水,王时敏在《题王子石谷画卷》中记云:“宣和主人(宋徽宗)于万几之暇,尤喜丹青,……其措意用笔,往往迥出天机,超然尘表……,此《江渚秋情》卷纯仿杨升,不多用笔,全以色渲染成图。舒爽高奇,洵称稀世之宝”。

元 方从义《云山秋树图》

有明以来,董其昌、蓝瑛更是将没骨山水加以继承和发展,无论是文人对水墨韵致的偏爱,还是画工对色彩效果的追求,他们二人都将没骨山水技法的演进和成熟向前推进了一步,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董其昌的一路清雅,在“没骨”之中依然有骨,在浓重的渲染中仍保留有细劲的勾皴线条,代表作有《临杨升山水册》(徐邦达藏)和《昼锦堂图》(辽宁博物馆藏);蓝瑛的一路浓艳,深得民间画工的用色要领,在视觉强烈的对比和色彩的明丽上执着的探索和实践,代表作有《摹张僧繇青绿山水》(天津艺术博物馆藏)、《丹峰红树图》、《山川白云图》(上博藏)《青山红树图》(无锡博物馆藏),特别要提到的,还有蓝瑛最为典型的《白云红树图》(故宫博物院藏),此图山石用色直接染出,不勾轮廓,是一幅“完全、彻底”的没骨画法。有学者认为,这幅画“把没骨山水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”。如果说这种没骨画法才是更具意义的没骨山水,那么,我们这幅《云山秋树图》则是又一“标准件”。

通过董、蓝这几件典型的代表作品,我们可以看出,没骨山水的主要元素都离不开烟云雾霭、云蒸霞蔚衬托下的靑山、白云、红树,方方壶的这幅《云山秋树图》,是用水墨没骨技法(类似黑白照片)来表现的,元气淋漓、温润细致,更别有朦胧韵味。如果说,在元代,方从义的画与高士倪云林同为逸品的话,那么倪画趋于静,当属高逸,方画趋于动,则为“放逸”,他的画比倪更加 “逸笔草草”。

《云山秋树图》,画面正中,两座山峰兀立,一主一辅,以淡墨出之,主峰嶙峋多变,小峰秀润可餐,山腰处云雾缭绕,隐现中,若有清泉注下,犹如仙境一般;左侧山石之上,几株秋树,树影摇曳,婆娑有致;右边山石大笔横扫,质感强烈、坚实有力。综观《云山秋树图》全画山峦苍莽雄伟,林木蓊郁湿翠,使我们感到方方壶一反古人“十日一水,五日一石”的谨细,自出机杼,不拘常法,意到笔随,潇洒放逸,充分体现了化静为动、从勾斫趋向泼墨的没骨山水的特点。

人们都说方方壶的画风得之董、巨并参以“米家云山”的笔韵。但对这位道士画家,师法哪家已不重要,创作时也没有那么多非此不可的规矩,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、感受、学识、修养,以情驱笔,兴之所至,情随笔转,一挥而就,这也许就是这位方外高人创作《云山秋树图》的初衷吧?

元 方从义《云山秋树图》

除此,《云山秋树图》画幅的上方有四段诗跋,分别是:

(一)句曲徐太虚 :“潇湘秋已暮,湿翠雨中开。人在蒹葭里,燕鸿正未来。”

徐太虚,元代道士画家,擅画山水。元·虞集《虞文靖公诗集》中录有一首《郑谷图》,诗曰“道士徐太虚,生纸画山居。林壑春烟里,桑麻夜雨余。过桥九节杖,连屋一床书。自是子真谷,归耕三月初”。另元·夏文彦《图绘宝鉴》和民国·郑午昌《中国画学全史》有记。句曲:山名,即今茅山,位于江苏常州,道教名山,为“上清派”发源地,被道家称为“上清宗坛”。元·张雨,字伯雨,号句曲外史,亦为上清派道士。

(二)释密印:“洞壑春常晦,禅厞夜复开。数声林外磬,遥逐晚风来。”

释密印:元末明初时僧人。工诗,尝与徐达左等唱和。

(三)徐达左:“山(中清)禹甸,图画自天开。展卷寒(窗)下,时闻风雨来。”

徐达左(1333-1395)?,一作远左,字良夫,一作良辅。号松云道人,别号渔耕子。平江(今江苏苏州)人。精于书法,通晓画理,为明初藏书家,书画家。元末隐居于邓尉山、光福山等地。家富藏书,与藏书家顾德辉交密。著有《颜子鼎编》、《金兰集》。

(四)吴人滕远:

“半岭度飞雨,烟云长不开。奇思合变化,疑有神(龙)来。”

滕远:元末明初时吴地人,生平不详。与倪云林(瓒)及徐达左等过从甚密,曾以诗互赠。

《云山秋树图》流传有序,主要递藏名家有:

(一)谢淞洲,字沧湄,号林村,长洲(今江苏苏州)布衣,清初收藏家,雍正初年受命鉴别内府所藏,借机以所画山水进呈,得蒙嘉奖。能诗,工书、画,山水学倪黄,兼具宋人遗韵,疏爽有致。《晚晴簃诗汇》(徐世昌,字卜五,号菊人,民国大总统)收录其诗作三首。该画的右下方所钤“青笠绿蓑斋藏”印,印语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《渔歌子》:“……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表明印主人淡于功名仕途、乐在江湖的志趣。

(二)秦祖永(1825年—1884年),号楞烟外史,清代画家,工诗古文辞,工书善画,以山水见长,宗法王时敏。金匮(今江苏无锡)诸生。著有《画学心印》、《桐阴论画》、《桐阴画诀》和《桐阴馆诗草》。画幅右侧裱边有 “元方方壶墨笔山水小幅,神品,桐阴馆藏”的题签。

(三)罗振玉(1866年—1940年),字式如、叔蕴、叔言,号雪堂,晚号贞松老人、松翁。浙江上虞永丰人(画幅左下钤有“上虞永丰乡人罗振玉字叔言亦字商遗”的图章)。农学家、教育家、考古学家、金石学家、敦煌学家、目录学家、校勘学家、古文字学家,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,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。

(四)张大千(1899年—1983年),四川内江人,祖籍广东省番禺,名张正则,后改名张援、张喧,小名李,号李爰,别署大千居士、下里港人、斋名大风起兮。中国泼墨画家,书法家。画风工写结合,重彩、水墨融为一体,泼墨与泼彩开创了一代新风。

我们知道,张大千先生的藏品“名迹“众多,用印也是十分讲究的:不同的作品印章不同,越是宝藏之物钤盖的数量越多,印语也颇具深意。这件《云山秋树图》左下也有几方重要的收藏图章,如“球图宝骨肉情”,印语出自陆游的《读书》:“天球及河图,千古所共秘”,寓意珍贵;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”这方印,是张大千专为购得顾闳中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刻制的,董源的《潇湘图》和黄庭坚的行书《赠张大同》两幅名作中都钤盖了这方图章;能够有“敌国之富”(印语)的藏品,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了;当钤有“别时容易”的时候,多说明这件藏品出让给别人了。方从义的《云山秋树图》有这么多大千先生重要的收藏图章,足见他对这幅作品的珍爱程度。

(五)王季迁(1906年-2002年):字选青,别署王迁、己千、王千、纪千,近现代著名收藏家、鉴赏家、画家和学者。生于江苏苏州,1949年移居美国纽约。精鉴赏,富收藏,为海外华人翘楚。我们从《云山秋树图》左下的另一枚收藏章——“王氏季迁珍藏之印”中得知,现代书画鉴藏大家王季迁继藏了张大千先生的这件藏品。

http://www.36bu.com/

声明:本文属于网络收集信息,仅提供交流学习使用,不代表收藏之家观点和意见,仅供参考了解,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。


标签 云山   秋树图
返回网站首页 本文来源:收藏之家

本文评论
清雍正 天蓝釉皮囊罐
清雍正 天蓝釉皮囊罐,估价:(人民币):1,500,000-2,000,000
日期:09-11
王西京 蒲松龄居士
王西京 蒲松龄居士,估价:未提供元;没有成交;出售公司:八益;
日期:09-18
小样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鉴定详情
小样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介绍及鉴定要求:小样光绪通宝
日期:09-19
1922年美国汇兴银行伍圆、拾圆、伍拾圆样票各一枚
1922年美国汇兴银行伍圆、拾圆、伍拾圆样票各一枚,估价
日期:09-11
于右任 岳飞《满江红》
于右任 岳飞《满江红》 ,估价:(人民币):90,000-120,000
日期:09-18
兄弟同挥墨,楷行互遒逸——沈粲书法《千字文》
沈粲 明代书法家,官至大理寺少卿。其兄长沈度,名气稍胜
日期:06-03
同治重宝当十鉴定详情
同治重宝当十介绍及鉴定要求:同治重宝当十,是带星版吗,
日期:09-11
西汉错银万岁
西汉错银万岁,35.72~35.91*1.86~1.92mm 个别有缺笔,形
日期:09-11
第一套人民币工农拾元英文水印PMG63
第一套人民币工农拾元英文水印PMG63:价格约在3000-4000
日期:09-11
古钱币的书法杂谈
古钱币的书法杂谈春秋战国时的币均为素背(钱币背面无文
日期:09-12
元至顺三年博陵第青花开光池莲鸳鸯纹花口大盘
元至顺三年博陵第青花开光池莲鸳鸯纹花口大盘, 年代:元
日期:09-11
古玩收藏,眼力为王
剧数据统计,我们国家的古玩大军已经要达到一亿人,大家都
日期:09-10